起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,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有23个省、5个自治区、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,但建国初期的情况可不一样。那时候省份多达31个,后来陆续调整,撤销了8个,其中第一个被撤销的就是平原省。它从1949年8月成立,到1952年11月15日正式撤销,只存在了三年多点时间。省会是新乡,现在属于河南的一个地级市,发展得中规中矩,但跟郑州、洛阳比起来,确实不算太起眼。为什么会设立这么个省,又为什么这么快就没了?
平原省位于华北平原上,面积大约5万平方公里,人口1500万左右,下辖新乡、安阳、濮阳、聊城、菏泽、湖西六个专区。这些地方现在分散在河南和山东,比如新乡、安阳、濮阳在河南,聊城、菏泽在山东。平原省的辖区主要是从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、山东省西部和河北省南部几个县拼凑起来的。历史上,这个区域属于中原地带,自古就是农业重地,黄河流经这里,土地肥沃,但也容易闹水灾。抗日战争时期,日本侵略者曾在1945年3月29日在河南和山东沦陷区划出类似区域,设立伪平原省,那是为了加强控制和掠夺资源,跟新中国的平原省不是一回事。
展开剩余78%设立平原省的背景,得放在解放战争结束后的大环境下看。1949年,国民党主力被击败,退到台湾,但大陆上还有不少残余势力,尤其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,土匪和特务活跃,扰乱治安。那个时候,国家急需恢复生产,稳定社会秩序。华北平原是粮食主产区,经过多年战乱和洪水,农业凋零,粮食供应紧张。黄河又是个大麻烦,自古以来决口泛滥,1938年国民党炸开郑州花园口大堤,导致黄泛区扩大,灾情严重。周边省份像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江苏、安徽这些,都面积大,管辖起来边缘地带容易被忽略,尤其是多省交界的地方,没个中心城市,治理效率低。
具体来说,设立平原省有三个主要目的。一是清剿残敌。国民党撤退后,留下的武装势力在这一带藏匿创元网配资,经常袭击村庄,抢夺物资。平原省成立后,政府组织地方武装和军队,系统清理这些隐患,恢复了当地治安。二是治理黄河。黄河横贯省境,堤坝破损,随时可能决口。省里动员人力物力,修筑大堤,还建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,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项目,后来叫人民胜利渠。这个工程从黄河引水,灌溉卫河两岸农田,缓解了旱涝问题,为以后全国治黄积累经验。
而平原省的存在时间短,但作用不小。它帮国家渡过了恢复期的难关。省会新乡选在这里,是因为它交通便利,道清铁路和京汉铁路经过,黄河边上,便于统筹周边。省政府设在市区,办公条件简陋,但工作效率高。三年里,平原省跟周边省份配合紧密,比如在治黄上,联合修堤,共享资源。人民胜利渠的建成,直接受益的农田面积大,农民产量上去了,生活稳定下来。
为什么这么快就撤销了呢?1952年春夏,中央在报告中提到,平原省位于多省结合部,缺乏经济中心城市,河南和山东在经济文化建设上需要跟原属豫北、鲁西地区结合。恢复大省制,更有利于大规模经济建设。简单说,平原省是临时设立的,任务完了,就没必要继续存在。它没有历史沉淀,民众认同感不高,也没有工业基础,农业单一,资源有限。如果保留,发展起来难,不如并入大省,借力发展。
1952年11月15日,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,撤销平原省。新乡、安阳、濮阳三个专区并入河南,菏泽、聊城、湖西三个归山东。原属河北的濮阳县、清丰县、南乐县、长垣县、东明县也给了河南,作为补偿,河南的临漳县、涉县、武安县等划给河北。这次调整后,新乡成了河南的地级市,黄河以北不少地方归河南管辖,这就是为什么鹤壁、濮阳这些地方明明在黄河北,却在河南的原因。
撤销平原省不是随意决定,而是基于实际需要。新中国初期,行政区划调整频繁,除了平原省,还有察哈尔、热河、西康等也被撤销。察哈尔1952年撤销,因为地广人稀,物产少,合并到河北、山西和内蒙古。热河1955年撤销,面积大,但经济落后,并入河北、辽宁和内蒙古。西康1955年撤销,地形复杂,交通不便,合并到四川和西藏。这些调整,都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,促进发展。
如今,新乡作为原省会,它现在是河南的一个普通地级市,人口500多万,经济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。市区有平原大道、平原新区、平原博物馆、平原医院这些名字,还保留着当年的痕迹。旅游业不错,有比干庙、潞王陵这些历史遗迹,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多个,还有云台山5A景区。比起郑州的繁华,新乡低调多了,但生活节奏慢,房价亲民,适合养老。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省会历史,但当地人还念念不忘,每年有活动纪念。
平原省的撤销,也带来一些启示。行政区划不是死的,得随时代变。建国初期,国家百废待兴,设立临时省区解决问题,效率高。后来进入建设期,就调整为大省模式,便于统筹。平原省虽没了,但它的水利遗产还在,人民胜利渠现在还用创元网配资,灌溉农田,防洪减灾。周边地区发展受益,比如濮阳的石油工业,聊城的制造业,都借了大省的优势。而如果平原省保留,说不定会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。
发布于:河南省涌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